近日,兗礦集團趙樓煤礦7301工作面智能化系統正式投用,工作人員在控制室一鍵啟動,采煤機、轉載機、刮板運輸機等設備隨即按照系統設定程序自動運行,割煤、推溜、移架等工序一氣呵成,滾滾“烏金”隨傳送帶源源不斷運出工作面。
據悉,該工作面是集團公司首個千米深井智能化工作面。今年以來,趙樓煤礦按照集團公司全面打造安全、綠色、高效、智能“四型礦井”總體部署,致力高可靠性、重裝備、自動化、用人少的發展方向,立足“三化建設”“三個優化”,精心建成投用該智能化工作面。
該智能化工作面主要由支架電液控系統、采煤機慣導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煤流變頻控制系統、智能泵站系統和集控中心組成,通過集控中心與各子系統之間的配合,實現采煤機記憶截割、支架自動跟機移架、跟機視頻監控和遠程遙控操作等智能化功能,將原來的現場操作轉變為“設備自動控制為主,遠程干預為輔”的智能化生產新模式,使作業人員遠離危險區域,有效提高了現場作業安全系數。
那么多“龐然大物”如何精準定位、自由操控?該礦采煤副礦長陳虎告訴記者,煤流運輸系統、液壓支架、采煤機等處密布著30多個高清攝像頭和紅外、壓力、行程等900多個傳感器,動態監控收集數據匯集到控制室,通過顯示屏“現場直播”設備運行狀態,真正將職工從采煤現場解放到安全的控制室,可直接將工作面內作業人員減少至6人。同時,所有影像和相關數據還將通過礦井環網第一時間傳輸到井上智能化工作面指揮中心,對工作面實現同步監控。
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偉到現場調研指導并提出要求:一定要加強維護,科學管理,確保智能化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為職工創造安全作業環境,進一步提升煤炭開采效率。在與現場職工交流中,控制室工作人員李壘壘高興地說:“有了這套裝備,就再也不用天天往架子里鉆,感覺心里踏實多了。”
趙樓煤礦井深千米,克服井巷高溫高濕水質差的環境特點成為智能化工作面建設進程中一大技術難題。對此,該礦在廣泛調研和科學論證基礎上,通過將內部電器元件全部用膠封裝、金屬結構一律使用不銹鋼材質、支架控制面板進行一體壓膜以及超前制訂整套后續維護保養辦法等科學措施,多角度全方位有效防御“熱魔”“水害”的侵蝕,精心打造出一套適用于千米深井的智能化系統應用模式,為智能化工作面在千米深井的運用探索了新的實踐。
“加快智能化礦井建設,是實現‘無人則安、少人則安’目標、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有效途徑和治本之策,我們將以7301智能化工作面為起點,以點帶面,全面提升礦井智能化水平。”礦長李偉清說。據了解,該礦近期還將在5304工作面、5305運順和7302軌順分別上線1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